北广投发展
研究院 >  2022年迎来基建大年,稳增长“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基础设施建设专题报告-1.28
2022年迎来基建大年,稳增长“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基础设施建设专题报告-1.28

2021年全国财政超收4800亿元,财政支出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财政收入被视为经济的“晴雨表”,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好于预期,折射出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2022年1月25日,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了2021年全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0万亿元关口,达到20.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出现一定超收。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5万亿元,比上年下降0.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3%。统计发现,与2021年初的预算报告相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执行数比预计数高出约4800亿元,即财政超收4800亿元。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略低于年初预算数,少支出约3800亿元。许宏才表示,财政超收是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基础上实现的,主要是受经济稳定恢复,特别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较高拉动,与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和企业利润增长是相适应的,也是符合预期的。减税降费政策红利有效落实,没有增加市场主体的负担。超收收入为保持2022年的支出强度、推动财力下沉提供资金支持。多位财税专家分析指出,2021年财政超收反映了经济稳步复苏的总体态势。2022年经济稳字当头,预计财政收入增长压力大于2021年,收支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而2021年的超收可以放在2022年支出,有利于保持一定的支出强度,支持2022年落实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跨周期调节政策效应得以体现。

 

表1:全国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同比增速

image.png

资料来源:财政部,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表2:全国财政收支预算与实际情况比较

image.png

资料来源:财政部,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2021年减税降费规模超万亿,新的政策将在四方面发力:财政部坚持把减税降费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精准实施减税降费,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基础上,2021年又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特别是三季度以来,为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和经营压力,允许企业提前享受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缓解困难、更好发展,留住青山、赢得未来,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财政部表示,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将主要围绕四方面发力:一是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创造。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增加活力。延续实施2021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三是聚焦增强地方财力,为减税降费提供保障。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向市县基层下沉,避免地方因财力不足而在减税降费上打折扣。四是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总的看,2022年减税降费对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终端消费、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图表3:关于2022年新的减税降费实施相关政策

image.png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2022年预计将成为“减税降费大年”,为经济稳定恢复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主基调;而在宏观调控层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成为最常见的表述。因此,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轻负担,成为2022年政府工作的焦点。2022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年首会聚焦“放管服”,规范权力运行,更大程度利企便民。据了解,自2015年5月首次提出“放管服”改革概念以来,已经连续7年成为开年首会的焦点。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减税降费座谈会,总结近些年来减税降费成效,就进一步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听取意见建议。李克强表示,规模性减税降费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性举措。面对复杂严峻国内外环境特别是疫情等巨大冲击,我国把推进规模性减税降费作为“先手棋”,“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减税降费叠加“放管服”改革,在压减政府支出的同时为市场主体纾困,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效果也立竿见影,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预计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约1300万户,同比增长13.6%,为2012年的2.4倍。专家表示,减税降费为企业应对困难挑战、为经济保持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从当前经济状况来看,2022年减税降费政策应更加积极灵活,重点围绕制造业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实施减税降费,灵活运用减税降费的节奏、时限、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基础民生保障。按照预测,在“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信号之下,2022年即将成为又一个“减税降费大年”。

 

图表4:全国减税降费规模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财政部,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5:全国新增涉税主体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国税总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12月地方债规模同比显著增长,专项债发行超千亿:经全国人大批准,2021年预算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470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820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36500亿元。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已下达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320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达到820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达到35000亿元。1-12月,各地已组织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709亿元(一般债券7865亿元,专项债券35844亿元);再融资债券31189亿元(一般债券17804亿元,专项债券13385亿元)。2021年12月,各地组织发行地方政府债3179亿元,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136亿元(一般债券125亿元,专项债券1011亿元);再融资债券2043亿元(一般债券242亿元,专项债券1801亿元)。从发行地区看,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行了地方政府债券,12个地区发行了新增债券,6个地区发行了再融资债券。青海省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发行新增一般债券0.75亿元。从资金投向看,新增一般债券主要用于市政建设28.33亿元,交通基础设施25.71亿元,社会事业22.51亿元,农林水利15.58亿元,生态环保8.85亿元,其他23.84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分别用于市政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289.5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71.68亿元,交通基础设施225.83亿元,社会事业147.47亿元,生态环保41.83亿元,农林水利31.57亿元,能源、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3.5亿元。

 

图表6:全国地方债月度发行规模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财政部,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7:2021年1-12月新增专项债规模

image.png

资料来源:财政部,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8:2021年1-12月新增专项债主要投向领域

image.png

资料来源:财政部,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2022年地方债发行正式启动,第一季度拟发行1.15万亿:20221月13日,河南省率先发行382.01亿元新增专项债,成为2022年全国首个发行地方债的省份。湖北省1月14日发行184亿元新增一般债券。2022年新增地方债发行时间比2021年大幅提前,2021年3月份才开始发行新增地方债,当月发行364亿元。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广西、黑龙江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公布了地方债发行计划,一季度计划发行地方债合计1.15万亿元。专家表示,地方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抓手,正在全面发挥稳投资、稳增长的作用。具体来看,一些建设计划安排较早、资金需求较为迫切的项目成为这一轮发债的关注重点。2022年新增地方债发行较往年提前,主要还是因为一季度稳增长压力较大,而专项债成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项目资金需求和资金运行情况决定了地方债发行进度。因此,本质上要加快地方债发行,提高资金效率,抓紧抓好项目和工程建设。1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抓紧发行2022年已下达的专项债,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安排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撬动更多社会投资,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2021年12月份,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明确2022年专项债券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九大领域。机构分析认为,在汲取往年经验的基础上,2022年专项债发行做了预先准备,充分发挥债券资金在稳定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更加精准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将为重大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助力基建投资回升,进而助力经济增长。

 

图表9:全国地方政府债券年度发行规模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财政部,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0: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增长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财政部,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2021年全年投资数据稳定收官,2022年基建结构性机会仍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地产开发投资/狭义基建/广义基建/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4.4%/0.4%/0.2%/13.5%,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1.7%/1.3%/3.6%/11%。2022年一季度经济稳增长需求或强于过去5年,在专项债提速、财政前置和重大项目储备充分前提下,预计2022年一季度基建增速环比有望显著改善,单季度同比增速或超5%。2022年全年基建虽然整体弹性有限,但山东、川渝等细分区域,绿电、保障房、管网、冷链、重大交通等细分领域均有望展现较好的增长持续性和弹性。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基建作为政府主导的投资领域有望在较短期见效,发挥稳增长支柱作用。近期国常会指出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点规划项目,要求“加快实施”、“做好保障”、“简化手续”、“抓紧实施”等表述均表明政府推动投资加快落地的意愿。从2021年年底至今系列重要会议持续彰显当前稳增长决心,稳增长必要性、政策态度均较为明确,预计后续政策将持续发力见效,助力2022年基建投资预期不断改善。考虑碳达峰方案落地以及对“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剖析,预计未来基建将更多向新基建领域倾斜,广义新基建投资增速或在20%左右。根据测算,2022年部分重点基建领域投资预计接近2万亿元,尤其是大数据中心以及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投资力度较大。从支出法角度来看,基建投资将拉动名义GDP增长1.1个百分点,远高于前两年。

 

表11:固定资产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同比增速

image.png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2021年交通投资稳步增长,成为巩固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力量之一:2022年1月19日,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综合规划司司长徐成光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2021年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约3.58万亿元,同比增长3.1%,既为巩固我国经济基本盘贡献重要力量,也有效服务保障了民生领域。徐成光表示,“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部将继续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顺应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兼顾基本需求和多样化需求,推动运输服务多元化、品质化发展,逐步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提升均衡性。推动西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70%,推动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超过85%。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持续巩固拓展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成果。进一步改善轮渡通行条件,方便边远地区群众日常出行。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到2025年,在全国推广100个左右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二是提升便利性。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到2025年,实现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超过70%,枢纽机场轨道交通接入率达80%。加快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将在50个城市组织开展旅客联程运输试点。普及道路客运电子客票应用,努力推进一站购票、一票通行。三是提升经济性。持续优化运输结构,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规范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价格管理,健全巡游出租汽车价格形成机制,深化道路客运价格市场化改革。落实物流减税降费措施。四是提升多样性。引导和规范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健康发展。加快运输旅游融合发展,鼓励道路客运站拓展旅游集散服务功能。五是提升人文关怀。强化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图表12:2019-2021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图表13:全国公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

image.png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2021年铁路投资近7500亿元,“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即将出炉:据统计,“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8015亿元、8010亿元、8028亿元、8029亿元和7819亿元,合计达到3.99万亿元,平均每年7980.2亿元。国铁集团2022年初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89亿元,同比减少4.22%,为近8年来最低。这意味着,“十四五”的后4年,平均每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完成8103亿元。虽然铁路投资规模继续保持与“十三五”期间同等强度,但新建铁路投产里程预计仍呈下降趋势。国铁集团2022年1月4日召开全路工作会议表示,2022年铁路计划投产新线33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1400公里左右,普速铁路1900公里左右。就“十四五”期间铁路建设预期值来看,2022年1月18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5万公里。以“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主骨架,以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衔接,主要采用250公里及以上时速标准的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5%以上,普速铁路瓶颈路段基本消除。目前,《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尚未发布。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是《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上位规划,所以预计《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设目标将与《“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保持一致。按照《“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目标,“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建设铁路1.9万公里,其中高铁1.2万公里,普速铁路7000公里。平均年增长铁路38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400公里,普速铁路1400公里。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高铁建设强度仍将高于普速铁路。

 

表14:中国铁路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国家铁路局,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年内投资总额逾4.2万亿元:为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增长,2022年以来,多地集中开工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据统计,1月以来各地合计集中开工5608个重大项目,投资总额达42150.3亿元。业内专家表示,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集中开工,说明当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地区产业支持体系仍在高效、高速搭建中。同时,这也说明了市场资金的走向仍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进而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以更为长远的产业带动、城市服务功能不断优化为根基。重大项目的推进,无疑将直接拉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更高效地引入优质人才和生产资料,进而使生产结构得到优化,业务规模得以合理扩大。2022年1月18日,武汉市举行2022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当日199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3277.26亿元。据了解,这些项目产业关联度高、涵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项目、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社会民生及其他项目;1月24日,陕西省咸阳市1月份120个重点项目举行集中开工活动,吹响了新一年项目工作的集结号,发出了快马扬鞭建项目的动员令。据悉,该次120个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达221.1亿元,涵盖创新驱动、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升级、高端能源化工、现代服务业、骨干水利和农业农村发展、社会事业与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十大领域。

 

表15:2022年1月全国多地发布投资政策及相关活动

image.png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2021年全年挖掘机销售“内冷外热”,基建投资发力将带动行业走出低谷: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2月销售各类挖掘机24038台,同比下降23.8%;其中国内15423台,同比下降43.5%;出口8615台,同比增长105%。2021年全年共销售挖掘机342784台,同比增长4.63%;其中国内274357台,同比下降6.32%;出口68427台,同比增长97%。业内人士表示,2021年12月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速较11月有所减缓,2022年挖机国内销量仍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同比增速可能前低后高,海外市场仍能保持大幅增长,能够对冲部分国内销量下滑的压力。从2021年全年数据看,以挖机为代表的工程机械销售“内冷外热”,增速出现明显“降档”。工程机械下游主要是基建、房地产等,该行业景气度自2021年4月以来出现拐点,月度增速由正转负,11月同比降幅达到年内峰值,12月份环比则出现降幅收窄的信号,悲观预期已在相关上市公司对应的二级市场股价走势上得以体现。2021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起始时间为3月份,2022年新增专项债发行时间有所提前。市场普遍预计,2022年将有数万亿元规模地方债发行,其中专项债规模有望与2021年持平或略增,并且发行节奏较2021年更为前置,以更好地支持基建投资增长。目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出现提速迹象,为托底经济,基建有望逆周期调节,从而带动国内工程机械需求企稳。目前,工程机械板块处于基本面底部,下行趋势暂未扭转,2021年1季度存在明显的高基数效应,阶段拐点或在下半年出现。

 

图表16:全国挖掘机销量月度变化情况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北广投资管研究院整理

 

北广投资管研究院观点:2022年迎来基建大年,稳增长“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在新冠疫情与国外动荡局势的夹击之下,2022年的中国经济突出以“稳”字当头,而经济平稳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的逆周期调节。国家发改委近日表示,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专家表示,基础设施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有利于提升人流、物流往来效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增加创新产品运用场景。并且,基础设施投资效益不能简单地用直接经济收益进行衡量,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十分必要。财政部也表示,做深做细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合理加快使用进度,确保债券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2021年我国基建投资增速仅为0.4%,为有数据以来新低。根据近期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及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粗略统计,有明确数字披露的广东、浙江、山东等13个省份2022年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超15万亿元,规模显著扩大。同时,在财政部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的推动下,地方债加速放量发行,有望带动大规模基建项目落地。从当前形势看,促进投资平稳增长,加快固定资本形成应当成为2022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应当承担更多扩内需、稳增长的作用,发挥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当前形势下十分有必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可以预见,2022年基建增速有望显著改善,将成为基建大年。

 


沪ICP备17051680号-1 北广投发展